繁体版 简体版
158TXT > 奇幻 > 首先,我绝不可能是人渣 > 九流——武,农

本卷为万字科普资料,非本文设定,跳过本卷不影响阅读~

武人:“威武不能屈”的勇士

所谓武人,是指以武安身立命的人,包括武将、士兵、侠士等。儒家文化中也有“威武不能屈”的内容,练武强身、抵御外侮、自强不息的尚武精神,也是中华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。另外,中国还有“十八般兵器”,以及各种奇门兵器和形形色色的暗器。

古代兵器——天下谁与付吴钩

“十八般武艺”,一般指18种兵器,刀、枪、剑、戟、斧、钺、钩、叉、鞭、锏、锤、抓、镋、棍、槊、棒、拐、戈。其实,中国武术中的兵器远不止这18种,如果加上各种奇门兵器和形形色色的暗器,其总数恐不下百种,一般分为短兵器、长兵器、暗器三大类。

短兵器,是指其长度一般不超过常人的眉际,分量较轻,使用时常单手握持的兵器。最常见的短兵器是刀和剑。

刀的套路有单刀和双刀两种,均以劈砍为主。单刀要求勇猛迅疾,多有缠头撩花动作。双刀更富于观赏性,好手舞起,犹如团雪滚滚,不见人影。清乾隆初年,ah宿州人张兴德以双刀著称,当时山中多狼,张兴德便携刀三日内连杀九狼。

剑为双刃,以撩刺为主,风格轻灵潇洒。剑术也分单剑与双剑两种,以单剑为多。清咸丰年间,开封有一少妇杜宪英精于剑术,曾乘船于长江,群盗乘夜色登船抢劫,杜宪英挥剑格斗,连杀三盗。有的剑在剑柄上配有剑穗,称为“文剑”;无剑穗的剑则称为“武剑”。剑穗长者较为难练。有人又在剑穗上串有铁珠,随剑穗飞舞,可击人致伤。

长兵器,最常见的是枪、棍、大刀三种,此外还有戟、叉、镋等,在古代多用于战阵冲杀。

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

八年抗战时,重演明代抗倭的历史,中国组织了大刀队与日本刀相抗衡,写下了现代史上特殊的一页;其刃身无异厚背砍刀,柄稍长以利双手施为,柄首有环,使用起来势沉力猛,勇悍无比,日人不敢小觑,这可能也是中国传统刀械用于战争的最后一个例子了吧。

枪被誉为“百器之王”。俗语说“枪扎一条线”,要求扎出平直,即所谓“中平枪,枪中王,当中一点最难防”。枪法以拦、拿、扎为主,兼有劈、崩、挑、拨、带、拉、圈、架诸法。唐末名将王彦章擅使铁枪,人称“王铁枪”。宋代名将岳飞、杨再兴均是枪术名家。

棍是历史最悠久的长兵器,有木棍、铁棍、铜棍等。早期的棍多以枣木制成,坚实沉重;后来改用白蜡杆,柔韧轻便。棍法以威猛快速为上,多有旋扫及舞花动作,打击空间较大,故称“棍打一大片”。最为著名的棍法当属“少林棍”。

大刀是将刀身后装上长柄,又名“春秋大刀”“偃月刀”“长刀”。唐代大刀两面有刃,称为“陌刀”,当时军中专门组建有陌刀队。如今武林中所用的大刀皆是一面有刃。另有一种朴刀,其刀柄比大刀的短些,刀身窄长,也是双手使用。朴刀套路目前仍有流传。

暗器,是指那种便于在暗中实施突袭的兵器。暗器体积小,重量轻,便于携带,大多有尖有刃,可以掷出十几米乃至几十米之远,速度快,隐蔽性强,等于常规兵刃的大幅度延伸,具有较大威力。暗器主要有绳镖、流星锤、狼牙锤、龙须钩、飞爪、软鞭、锦套索、铁莲花等。

中国古代兵器特点显明,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价值观和审美观。

止戈为武——习武就是“求道”

“止戈为武”,这是《说文解字》中对“武”的解释。武的本义是以暴止暴,以武力实现和平。中华武术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,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,已经渗透了民族的风格、习惯、心理、感情等因素,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。

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。那时,人类已经开始用棍棒等原始工具作为武器,同野兽进行搏斗,用以自卫和猎取生活资料。后来,随着私有财产的出现,人们为了争夺财富,制造出了更具杀伤力的武器,而且逐渐积累了具有一定攻防格斗意义的技能。

殷商时期出现了矛、戈、戟、斧、钺、刀、剑等青铜武器,这类武器的用法,如劈、扎、刺、砍等技术也随之产生。春秋战国时期,步骑兵兴起,长柄武器变短,短柄武器变长,武器的内容更加丰富,武术的技击性也进一步突出,同时,武术的健身作用也受到重视。

“武德”一词,最早见于《左传》:“武有七德,禁暴、戢兵、保大、定功、安民、和众、丰财者也。”虽然这讲的是对诸侯用兵的道德要求,但与武林的“武德”仍有渊源关系。武德观念的中心是儒家思想的核心——“仁”,包括儒家所提倡的“爱人”“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达而达人”和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的思想。

拳道合一

中国武林重德,历代大师在择徒授艺之际,都强调“艺无德不立”,要求传人首先要有高尚的武德。没有合适的传人,他们甚至“宁可失传,也不轻传”。对他们来说,习武就是求道,拳与道合,艺与心合,最后达到拳道合一,拳心合一,这是武德的最高境界。

尊师、谦和、忍让,这是武林各门派共同遵奉的又一道德标准。武林历来师门规矩甚严,很讲究师徒之间、朋友之间的礼仪。尊师早已成为武林的传统。

见义勇为也是中国传统的武德之一。品格正直、疾恶如仇,具有崇高牺牲精神的人,在危急时刻敢于挺身而出。因此,见义勇为是武林中人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方式。“重义轻生”“路见不平,拔刀相助”“锄强扶弱”等,都是他们的信条。

武术的核心是搏击、格斗,自然就意味着暴力、流血,但是中国武术武德受到儒家“仁者爱人”思想的影响,处处体现着“仁恕”之道。武林流传的“八打”与“八不打”,就是在“仁爱”的原则下,对具体技击技术的使用加以限制,强调适可而止。

中国武术家大多表现为大义服人,先礼后兵,比武时点到为止。即便是演练武术套路,武术家也十分注重“仁”与“礼”的规范,施展时呈现出争斗而有礼让,有劲而不粗野,武艺纯熟而不悬浮,感情饱满而含蓄内向,富于观赏性且追求高尚的精神气质。

历代名将——刀剑霜寒动九州

话说天下大势,分久必合,合久必分。展开千年的历史画卷,在战争连绵不绝的年代,有许多武将脱颖而出,留名青史。

汉末名将关羽,在历代武将中以勇猛著称。当年,袁绍大举进攻曹操,派前锋大将颜良进逼白马。东郡太守刘延遭到颜良的猛攻,连失数名上将,土卒死伤甚多。曹操派大将张辽和关羽出兵救援。当袁曹两军交战之际,关羽在千军万马中疾驰如飞,单人独骑直插颜良的营帐之中,挥刀斩下颜良的首级。曹军乘胜掩杀,袁军被杀得溃不成军。关羽从此威震天下,东吴名将周瑜称他是“熊虎之将”,陆逊则赞他为“当世雄杰”。

刮骨疗毒

一次作战时,敌方一支流箭射中关羽的左臂。后来每到阴天,左臂伤口就痛得厉害,名医华佗检查后告诉他箭头有毒,毒已入骨,必须切开左臂,刮骨去毒;才能彻底根治。关羽当即应允,伸出左臂请华佗施行手术。手术时手臂血流如注,很快流满了一个盘子,但关羽却与诸将对坐饮酒,谈笑自如,华佗和众将士都大为叹服。

南宋抗金名将岳飞,以威武之师北伐中原,使敌人闻风胆寒。当年,他率军从ez出兵北伐,进抵中原。他将指挥大营设在团城,作为继续北伐的基地。金军统帅兀术,准备率精锐的铁甲骑兵和“拐子马”进犯岳家军大本营。

这一天,金军的骑兵潮水般地涌来,形势异常危急。岳飞沉着应战,一方面派亲卫军和骑兵迎敌,命将士们每人手持马扎刀、提刀和大斧,编组冲入敌阵,上砍敌人、下砍马腿,首先打垮了金军的主力骑兵。结果金军损失惨重,被迫向邻近的县城败退。之后,岳家军又与金兵在颍昌府决战,金军将领夏金吾被岳家军斩于阵前,金军全线溃败,宋金战局也因此改观。岳飞作战总是战必胜,攻必克,守必固,留下“撼山易,撼岳家军难”的美名。

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,祖辈都是明代将领。他从小便继承父亲保家卫国的壮志,开始了军旅生涯。他曾在一首诗中写道:“封侯非我意,但愿海波平。”倭寇一万余人大举侵掠浙东沿海的台州府各地,并以主力进攻宁海。戚继光以一部分兵力镇守台州,亲率主力赶赴宁海。戚继光训练出来的新兵士气高涨,兵行迅速,在温州西南的雁门岭大败倭寇。

但是,另一支倭寇却乘机进攻台州府城。当时台州守军不多,而且城墙不固,处境危急;闻报后,戚继光又立即挥军援救台州。他亲临前线激励士卒,将士们土气振奋,奋勇冲杀。倭寇假意败退,将抢劫来的金银故意散落在地上,想引诱戚家军捡拾,然后再杀个回马枪。但是,戚家军纪律严明,没有人在战斗中抢掠捡拾银两。结果,倭寇被尽数歼灭。

古代的名将们在战斗中表现出来的身先士卒、冲锋陷阵的献身精神,以及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军事思想,都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。

古代士兵——可怜无定河边骨

在社会动荡的战争年代,谁的兵力强,谁就能够拥有更多的土地、财富、人口,甚至有机会一统天下。可以说,古代的士兵,战斗、流血、流汗和死亡,无不是为了争取和保护统治集团的利益。

在春秋战国之前,政府一般靠征兵获取士兵,偶尔也有募兵役的情况,招收的士兵大多来自农民。戍边的士卒很辛苦,所以《诗经·小雅·釆薇》中说,“行道迟迟,载渴载饥。我心伤悲,莫知我哀”。因此,古代多实行轮流戍边制,如《左传》中说,齐僖公派兵守卫葵丘,约定一年轮换一次。可一年后,他却没有派人去代戍,戍边的士兵愤怒之下便杀了齐僖公。

秦汉时主要实行役兵制,秦规定16岁至60岁的男子都要服兵役两年,一年在当地,一年去戍边;汉朝把征兵年龄改为20岁至56岁。但都要兵农结合,闲时为农,战时为兵,士兵要自备衣粮。

隋唐实行府兵制,士兵也要自备衣粮,不同的是他们每年只需服一个月兵役,其他时间务农。这就意味着战时不可长,营地不可远,但统治者为了自身的利益,往往食言。如隋炀帝东征高丽时,运送军资的人就有数十万,由于昼夜奔波疲惫不堪,许多人死于道路,战争历时三年,隋朝元气大伤。多年后,唐高宗集十万大军征伐百济,到全部撤兵时也达三年半。府兵自备衣食及戍具,若战事持续的时间较长,他们便会无衣无食,甚至靠吃树皮为生。

宋明时期,政府希望用招募的方式稳定军队,提高战斗力。若非饥荒和战乱所逼,农民们是不愿意当兵的。倒是那些游手好闲的市井无赖,常为了些许军饷应征入伍,常常败坏军中风气,使军队战斗力不升反降。宋徽宗时,军队更是缺员严重,边兵也所剩无几。

明朝时,许多将领靠拿空额军饷发财。明武宗时,给事中王良佐奉敕选军,发现兵籍上的38万人,有24万是虚额,而剩下的14万多为老弱之兵,入选的也只有2万人,军队空虚衰颓到了极点。蒙古人兵临城下,他们被驱出城与敌交战,吓得痛哭流涕。

清朝实行“旗兵制”,以部落为单位组成“旗”,旗是军政合一的组织,旗民平时为民,战时为兵。当年,努尔哈赤将满、蒙、汉族的力量编成八个旗,分别用正黄、正白、正红、正蓝、镶黄、镶白、镶红、镶蓝八种色旗作标志,金戈铁马,战斗力很强。

不过,自乾隆后期军中**之风猖獗,通过冒领、冒销等手段,半数以上的军饷帑银落入主管官员的腰包。军官石作瑞贪污的帑银高达50多万两。他曾一次赠送他的上司三斛珍珠、一万匹蜀锦。这种**透了的八旗军,后来面对太平天国起义军时,根本无力招架。当时,若无曾国藩的“湘军”和李鸿章的“淮军”等乡勇力挽狂澜,真不知结果会怎样。

以武犯禁——匹马秋风胆气豪

《史记·游侠列传》中说,侠客们“行虽不轨于正义,然其言必信,其行必果,己诺必诚,不爱其躯,赴壮士之厄困”。这种侠义的精神,正是中国武德精神的体现,是一种维护正义、虽死不悔的精神,是一种与不公道的命运或体制抗争的精神。

侠客最早是以刺客的面目登上历史舞台的,他们就是春秋战国时身怀绝技的“士”。他们游走于各诸侯国之间,被慧眼识英才的贵族招揽为门客。他们崇尚“士为知己者死”,为报知遇之恩,不惜性命。刺杀吴王僚的专诸,刺杀秦王的荆轲,是中国最早的一批“侠士”。

春秋时期的专诸,以勇义闻名。他生得高额凹眼,虎背熊腰,异于常人。伍子胥知其为勇士,倾心与其结交。后来,伍子胥将他推荐给吴国公子光。公子光待专诸甚厚,并告诉专诸,吴王僚夺取了本应属于自己的王位,他请专诸相助刺杀吴王僚,专诸慨然相允。

专诸了解到吴王僚喜欢吃鱼,便专门到太湖师从名厨学习烤鱼,三月而精此技。公子光乘吴王僚派兵远征,被困楚国之际,请吴王僚赴宴,以伺机行刺。吴王僚赴宴时身穿铁甲,席间卫士不离左右。酒过三巡,专诸将短剑藏入鱼腹中,借上菜之机,仗剑刺死吴王僚。

荆轲是战国末年人,智勇双全,被燕太子丹拜为上卿。后来,秦王嬴政攻下赵都hd,危及燕国。燕太子丹请他去谋刺秦王,解救赵国,荆轲高唱“风萧萧兮易水寒,壮士一去兮不复还”,慨然前往秦国。到秦国后,他以珠宝贿赂秦王宠臣蒙嘉,得以约会秦王。

那一天,荆轲向秦王献上督亢地图,秦王把地图徐徐展开,最后露出卷在地图里淬过毒药的匕首。不过,经过一番追逐搏杀,荆轲没能将秦王刺死,自己反而遇害。

大刀王五,本名王正谊,清朝人。他自幼练就一身好武艺,后闯荡bj,开办“京城八大镖局”之一的“源顺镖局”。由于他行事仁义有礼,源顺镖局在同行中声名鹊起,大江南北只要见到镖旗上有“源顺”二字,就无人敢犯。

后来,王五收年轻的谭嗣同为徒,二人很快成为莫逆之交。谭嗣同被征招入京参与“维新变法”期间,王五全权负责他的衣食住行和安全保卫工作,并积极宣传变法,发展志同道合的人加入维新行列。变法失败后,谭嗣同遇害,王五冒着生命危险赶到刑场收尸装殓。

后来,义和团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进入bj,王五率先响应。他组织起200多名武士攻下西什库法国教堂,又配合义和团攻打外国使馆区东交民巷。不过,清政府为了讨好外国人,开始绞杀义和团。王五面对上千清兵,奋力搏杀,终因对方势众被俘,被枪杀于前门东河沿,时年56岁。罹难前,他高呼:“大丈夫生不能报效正义,以躯而殉大业,死而无憾!”

匹马秋风胆气豪

王五壮烈牺牲后,bj盛传的竹枝词中有一首专写大刀王五:“匹马秋风胆气豪,精忠报国亦徒劳,朝官安稳鸳鸯侣,不见当年王大刀。”

镖师,是一种古老的职业。在古代社会中,随着商业的发展、财物流通的日益增多,保护流动、流通中的人员、财物安全的保镖行业应运而生。那些身怀绝技的镖师形象至今仍让武侠迷们津津乐道,他们究竟是怎么样的一群人?

江湖走镖——旧中国的镖行与镖师

中国首家镖局是山西人“神拳无敌”张黑五在bj顺天府门外创办的兴隆镖局。最初的镖局专门押送来往的信件,叫做“信镖”;到了清朝中叶,随着票号的产生,镖局的主要业务转为给票号押送银镖。到了清朝末期,随着票号的衰败,镖局的业务转为为有钱人押送衣物、首饰,或保护其人身安全,这就形成了人身镖。

镖局一般会雇佣社会上一些身怀武艺的人负责保镖,武行中称他们为“镖师”。镖师拿着接收镖物的清单,再带上官府开的通行证,就可以上路走镖了。

走镖方式有三,一是威武镖,二是仁义镖,三是偷镖。威武镖是在行李上插一杆大旗,旗上写明镖师的名字。走镖时将镖旗拉至顶上,叫做拉贯顶旗,锣声打起长槌“哐!哐!”镖手们或亮起嗓门喊号子,或者喊出本镖局的江湖名号,这叫亮镖威。走仁义镖,那就需下半旗,打十三太保长槌锣、五星锣或七星锣。如果某个关卡厉害,不让队伍经过,又斗不赢他,那就只有悄不作声,马摘铃铛、旗子收起,偷偷摸摸过去,这便是偷镖。

“镖师”的“镖”

“镖师”之所以称“镖师”,并非因为他们飞镖打得好,而是来源于他们所用的武器——短矛。短矛可以进行白刃格斗,格斗的过程中可以飞出去,还便于找回来。短矛既实用又价廉,所以他们车上就搁两排短矛,外人看见这两排短矛,矛头冲上,就跟搁了两排镖似的。又因其放在车上,久而久之就把这个车叫做镖车。这就是镖师、镖局、镖行的“镖”字的真正由来。

镖队走到山间凶险的所在,沿途都会喊镖号,高喊“合吾”二字,意思是:和我合得来的,也就是朋友的意思。过山口之类的地方更要喊,还有喊得抑扬顿挫,叫“凤凰三点头”,喊得越勤越好。如果埋伏的盗贼看到车工的镖旗,有交情的自会给一份面子。

如果对方看见镖旗也不给面子,领头的镖师就会下马,上前施礼道:“当家的辛苦了。”对方回道:“掌柜的辛苦了。”接着镖师要自报名号,然后用江湖的黑话对谈。镖师要讲明,天下习武之人同师同源,得讲江湖义气,求朋友借个道。谈得好,贼头就同意让路。

如果对方上来就大喊“此山是我开,此树是我栽”一类的话,一般都是半路出家的业余强盗,行话叫“打杠子”。这种人一般没什么本事,镖师也犯不着跟他废话,两下将他制伏,教训两句,也就完了。如果对方铁了心要抢,行话叫他们“饿虎”,也就没有“点春”的余地了,那就是一场刀剑相拼的恶斗。镖师一般不会将对方杀死,更不会去扔下镖车追赶穷寇。因为如果杀死了盗贼,会给自己带来很多麻烦。

三会一不——功夫交情一样不能少

古人运送贵重的货物,为图保险,通常会雇用镖师一路护送以保安全,做镖师也不易,那是个刀口舔血的活儿,除了要有责任心,高强的武功,还要人脉广,《笑傲江湖》中震远镖局的林震南就说:“江湖上的事,名头占了两成,功夫占了两成,余下的六成,却要靠黑白两道的朋友赏脸了。”可见,功夫与交情一样都不能少。

三镖伏虎

传说,康熙时有个镖师叫做黄三泰。有一天,黄三泰路过康熙的狩猎场,就发现康熙正被一只大老虎追呢,于是他一抬手,三个镖,“嗖嗖嗖”就飞过去了,大老虎就被制伏了。康熙非常高兴,龙颜大悦,于是重赏了黄三泰。怎么样?镖师还是有两把刷子的吧?

走镖是件非常辛苦的事,日夜兼程不说,还得风餐露宿,面临各种各样的险境。因此,镖师们在带徒弟时,会教给徒弟“三会一不”的技能,慢慢地便成了规矩。

一要会搭炉灶。因为走镖多会在荒山野岭,前不着村,后不着店的,为了不至于饿肚子,就不得不自立更生,搭炉灶做饭菜,以求饱腹。

二要会修鞋。鞋在镖师的旅途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。他们大部分时间都在行走,没一双合脚的鞋,将会是件很痛苦的事。虽然可备鞋或沿途买鞋,但新鞋不一定合脚,因此镖师们都得会修鞋,以不影响赶路。

三要会理发。走镖有时一走就是数月,而且极有可能是生活在恶劣的环境中。风尘仆仆,一副狼狈相,偶过城镇村屯,又免不了要去拜访地方势力,中国向来注重礼仪,拜访他人一般都会把自己修整干净和体面再去,这时镖师就得学会理发了,打扮自己了,这样一来,不仅自己不跌份,而且还可以显示镖局的实力。

全能镖师

镖师多使单刀,取其攻防兼备,在马上时则使长矛。一般镖师,精通这两种兵器就行了,但一个全能镖师,得精通陆战、水战、车战、马战功夫,还得有蹿房越脊的轻功。所以从前说,一个全能的镖师,比考个武举还难。全能镖师凤毛麟角,近代著名的镖师焦林朋和李尧臣算是不多的两个。

除了“三会”,就是“一不”了。这“一不”就是不洗脸。在走镖的过程中,“洗脸”和“到家”是同义语,用镖师们的行话说“该洗脸了”,也就是该到家了。

究其原因,不洗脸其实是为了保护皮肤。这一点有过极限探险运动经验的人士肯定明白,在户外,冬季寒风凛冽,春秋风沙扑面,夏季骄阳似火,洗完脸之后,凌厉的风一吹,脸反倒很容易受到伤害,会如同被刀子割了一般,生疼。

“没有规矩,不成方圆。”各行各业都有着自己的生存之道和行规,保镖行业的江湖文化色彩决定了其行规的特殊性。

联手除寇——老bj八大镖局轶事

如今的bj城再也看不见挎刀走马的镖师了,但当初镖行最兴盛的时期,bj有著名的八大镖局。其中,会友镖局位居八大镖局之首。为什么会友镖局是第一呢?且听慢慢道来。

清末,在bj闹得比较凶的土匪是宋锡朋。宋锡朋本是东三省的马匪,后来他到了白洋淀,召集了一帮人就啸聚山林了,其中有义和团的余众,还有白洋淀上打野鸭子的那种抬铳子的人。

宋锡朋做了几个大案以后,向京城八大镖局发出照会,说要受香火,让大家给他送钱去。但是,镖行的规矩是,可以交朋友,不能进香火,否则后患无穷。所以,镖行的人严词拒绝了宋锡朋的要求。恼羞成怒的宋锡朋便决定做一起大案,教训一下八大镖局。

卫队与保镖哪个更可靠

清朝的王爷们,很喜欢用镖师看家护院。因为王府侍卫,不是姑爷就是舅爷,在看家护院方面,他们基本上都是饭桶。据说,有一个王爷去郊外上坟,上完坟后顺便去附近村中游赏。冷不防几只大黄狗冲过来,侍卫比王爷跑得还快,王爷吓得直哆嗦,好在一个老镖师在旁边,三两下就把狗给打跑了。

当时,河北的盐法道委托会友镖局,把一批税银运到直隶总督衙门。运税银这事为什么要交给镖局来做呢?那个时候世道乱,派出去押饷的官军,经常发生哗变,抢了自己押的饷银去当山大王。在发生过几次押饷的官军哗变以后,清政府便把饷银交给镖局押运。

这招的确不错,镖局很愿意接纳,一般都是逢百抽五,佣金不低。而且,由于是给官方运税银,哪个衙门委托你的,肯定会给开一些特别通行证什么的,沿途的官方也得加以保护。按说这趟镖应该是畅通无阻,可是没想到,会友镖局这趟镖走得还真不轻松。

走到下西河的时候,有一些官兵模样的人,说要上船检查,穿着现在说叫制服,以前叫专号的衣服,号什么的全对,人家要检查你没得说,镖师就出示了镖单、路引、公文、上报材料,人家说那也不行,我们得看看你们有没有夹带。

镖师说,这是盐法道的饷银,上头都有封箱,我们根本不敢动,我们的货您尽管检查。这些人上了船以后,镖师们才发现这些人可不是官人,而是匪人,在船上动起手来了。一阵激战后,镖师死伤不少,被困住了。

他们保护会游泳的人突围出去搬救兵。因为押的是饷银,地方巡防营便派了一哨马队赶过来解了围。会友镖局这次吃了大亏,镖师伤了七八人。之后没多久,会友镖局牵头,京城各大镖局联手围剿宋锡朋,会友镖局老镖师焦林鹏活捉了匪首,奠定了会友镖局的地位。

谈判专家——镖师们动口多动手少

在小说或电影里,常会有这样的情节。镖师在走镖的路上,会碰到一些劫镖的,一个强盗或小混混会跑出来说,“此树是我栽,此山是我开,要想从此过,留下买路财”。像这样的情节,当然不是瞎编的,现实生活中确实是这样。

在镖道上混的有三种人,一种是半专业的,基本上在平原地区,离村镇也不远,业余闹事,地方上的小混混、小无赖,有时候借着走会的行头,弄一个大刀长矛的,碰见有人就跳出来,如果是没有保镖的客商的话,很可能丢下货物就跑了,那他就捡了一个便宜。这种俗称“打杠子”的,也称“李鬼”。

对于这种人,镖师碰见了以后,就把他们驱散;或者把刀搁到脖子那儿,教训他几句,“好好的不务正业干这个”“好好的日子你不想过了”,便会放他们走,也不报案。如果碰上真正的强盗,镖师就会“点春”。

如何跟强盗交朋友

逢年过节的时候,这做土匪的也会进城来买买年货,山大王也好,土匪也好,在山里头蹲腻了,也愿意到bj来玩儿。这时候镖局就是接待站,接待来自于各地的这个道上的朋友。这个朋友来了,镖行确实是比较紧张,得把朋友看住了,别让别人在里头闹事,买东西、听戏、洗澡,都得陪着。还得管束着这帮朋友,别和别人打起来。

本来是一场厮杀,就像严冬一样犀利,通过谈判,点出了大好春色,这叫“点春”。在谈判的过程中,镖师得承认,自己吃的是朋友饭,穿的是朋友衣,得给劫道的面子啊,得称他一声当家的或掌柜的。为什么呢?你没有劫道的,哪有保镖的,是不是?这一来你承认了他是当家的,那咱们就有谈判的余地了。

强盗中,也有一种二话不说举刀就砍的,那是真正的恶虎。碰到这种强盗,那就是不计后果要抢你,跟他没有什么沟通的余地,就必须打。那就是一场生死格杀,什么单刀、长矛、弹弓、飞蝗石、左轮手枪、盒子炮,能用的武器全用上,进行一场血战。

不过,镖师们轻易是不动武的,他们更多是用嘴劝解。例如,从前很多镖师还会兼职做商会的保镖,谁要闹事了,都要找他去摆平。

例如,一个大商店,或者几家大商店请了一个镖师往那里一坐,用行话说,叫“坐店”,专门对付一些骚扰店家的流氓。有种被称为“嘎杂子”的无赖,专门给商家制造混乱,预先带去苍蝇、蝎子等,然后装作突然从菜里吃出来的,然后讹诈商家。这时就该咱们坐店的镖师上场了。

处理这类事情,镖师的方法多了。比如说吃出苍蝇来了,嘎杂子用筷子夹着苍蝇说:“你瞧这是什么?”镖师接过来一捻,说:“您这是个肉末吧!”这一捻,证据就没有了。

打出国威的镖师

有一天,老镖师李尧臣看到报纸上说,日本武士要挑战中国武术。尽管他年纪已经不小,还是决定挺身而出。比赛开始了,日本人见对手是个干巴的瘦老头,就哈哈大笑说:“你行吗?”李尧臣说:“你说我不行,那我让你三招。”三招过后,李尧臣就看出,对手是外强中干。于是,他猛进一招,一拳就把日本人打下了擂台。李尧臣这一拳,真是为中国人争了气。

有些镖师也会说:“哎呀,您吃出来苍蝇来了,这饭是不能吃了,那个酒杯看着都恶心。”他随手来个硬气功,“啪”一下把酒杯给捏碎了,接着说:“这饭不能吃了,酒杯也不能使了。这样吧,你跟我出去喝茶。”一般经这么一折腾,嘎杂子也就走了。他要真不走,镖师会笑呵呵地拉住他的手,发个腕子功,攥他个半身麻木。最后,嘎杂子还得和镖师一起笑呵呵地出去。

揭开神秘面纱——走近现代“镖师”

他们是最“富有”的人,整箱整箱的钞票近在咫尺;他们是武林好手,但能见识他们身手的人却很少很少;他们是神秘的人,每天都要全副武装地来往于银行和金库之间……他们就是现代“镖师”——“武装押运员”。

武装押运员选拔十分严格,必须是警校毕业生或者是退伍军人,没有社会劣迹,综合素质较好且有奉献精神的人员,然后要通过各项体能考核和笔试。

押运员采取严格的半军事化管理,必须按时领枪、按时集合。如果迟到,第一次给予处分和写检查以及一定的经济处罚,第二次就会加重处罚,到了第三次就要辞退了。

押运员在交接库款时必须在距押钞车3米外警戒,库款交接时,其他人员不允许进入警戒范围。一是因为防暴枪是一种威力很大的散弹枪,有效射程100米,50米内能直接致人死亡,怕误伤群众,再就是怕犯罪分子混入人群,带来安全隐患。

绝对保密

武装押运是一项绝对保密的工作,其保密程度仅次于军事秘密和国家安全局的保密信息。在押运期间,要做到绝对保密,接手机不能说自己的具体位置;下班也要注意保密,一般不提自己的工作情况。在业余生活中,押运队员不能上网吧,不能打牌,不能乱交朋友。

相关部门对从事专职守护、押运人员的条件、审查手续,以及在何种情形下才能携带使用枪支都有严格的规定。根据规定,专职守护、押运人员在遇到有关行为人停止实施暴力犯罪行为,或失去实施暴力犯罪行为能力时应立即停止使用枪支。

专职守护、押运人员,如果依照条例规定使用枪支,造成无辜人员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,则由其所在单位依法补偿受害人的损失。

在执行押运任务时,每个押运员都要绷紧神经,集中注意力,以确保钱箱的安全。为了检查押运人员的注意力,银行和公司会故意派车跟踪运钞车。

这些“镖师”没有双休日,完全实现准军事化管理,每人一个月仅休四天时间,而且还是轮休。工作时间之外,他们还要开始备勤、副备勤,有时还要去参加训练。每位“镖师”,每个星期都要完成一定课时的训练量。除了体能锻炼,还有一些智力锻炼。

根据银行的需要,押运公司要在不同的银行分派出不等数量的押运车,以准备处理一些特殊情况。例如,银行客户在某个网点需要取出大量钱款,备勤在接到电话5分钟内就要整装出发。傍晚,押运员又要陆续到银行的各网点将钱箱收回。至此,一天的工作才算结束,“镖师”们这才可以放松神经,准备下班了。

武装押运,表面风光,其实充满了别人看不见的艰辛与困难。一般,押运队员要提前一个小时上班,而下班时间常常因为工作任务被延后一个小时。每逢冬天下大雪,为了不耽误工作,有些押运队员还要摸黑来上班。

夏季是押运员最苦的日子,因为运钞车绝不允许打开车窗,队员们身穿10多公斤重的防弹背心坐在车内,加之防弹运钞车门窗玻璃系全密封,他们经常汗湿全身,夏天身上常常出现红肿,且奇痒无比,但他们仍然无怨无悔地坚持着。

中国是世界农业发源地之一,也是一个农业大国。几千年以前,中国人就已摆脱了采集、狩猎经济,开始从事农业生产。进入阶级社会以后,历经朝代更迭、沧桑变迁,但“以农立国”却始终未变。农人日出而作、日落而息,面朝黄土背朝天,成了“苦难”的代名词。

耕帝籍田——体味农业生产的艰辛

身为君王,要“知稼穑之艰难”,要体恤百姓的疾苦,不可一味纵欲享受,贪图安逸。所以,天子要亲自“耕帝籍田”,而后妃也要亲自从事蚕桑,为全国百姓作出表率,以显示朝廷对农桑的重视。

在古代中国,一切权力都集中在皇帝手中,所谓“普天之下,莫非王土”,农业管理职能也被纳入了皇帝的权力范围,历代的重农政策都由皇帝本人推行,因而获得了绝对的权威性。

bj城里的先农坛,是明清时期皇帝举行祭祀先农的礼仪,以及演示“亲耕”籍田礼的场所。

在明代,皇帝右手扶犁,左手执鞭,往返犁三趟,府丞捧着装有种子的青箱,由户部侍郎跟着皇帝播种。然后,礼部尚书和顺天府尹接过耒耜、牛鞭,皇帝上观耕台看三公九卿籍田。亲耕仪式后,皇帝还要听礼部尚书跪奏所耕的亩数。

在清代,每年农历三月上亥日籍田礼举行的前一天,户部、礼部官员要和顺天府的官员把耕籍器具与农作物的种子送到太和殿,请皇上过目,再由顺天府官员送到先农坛籍田处。

举行籍田礼的那天清晨,午门钟鸣后,皇帝身着礼服,坐着龙辇,在文武官员的簇拥下来到先农坛。皇帝先行祭礼,然后换上龙袍,来到亲耕田。亲耕田共一亩三分,旁边还有十二畦,由三公九卿从耕。

另外,皇帝要将处理农政作为自己的日常工作事务,尤其在紧要的农时关头,更要加强农业的管理工作。皇帝如此看重农政工作,下面的官员在农业方面更是丝毫马虎不得。一个好官,一定要管理好一个地区的农业生产。这是考核地方官政绩的关键标准,如果哪里土地肥沃、桑麻茂密、六畜兴旺,那么其地方官就会受到嘉奖或提拔。

总之,在古代,农业是最为重要的产业。这个产业的劳动者——农人的工作,对于推动社会的发展,具有重要的意义。

农耕智慧——肥料、农具、耕作法

虽然农业生产必须要上应天时、下宜地利,但是并不是说人要被自然条件所束缚、控制。古代农民在耕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作用,使农业生产从简单地依赖、利用天时和地利条件,变为主动积极地干预自然界的物质变换,努力夺取农业丰收。

农作物的成长与一年四季的节律是相对应的。一般来说,春种秋收,在北方只能一岁一收,南方也只能一岁两收,这是人们被动利用“天时”的生产方式。但是,各种农作物各有不同的播种期和生长期,它们对光照、湿度、热度和温度等生态因素的要求是不同的。因此,人们可以在同一块农田上错开时间种植不同的作物,以达到“一岁数收”的目的。

人多地少,也是古代社会一个日益凸现的矛盾。为有效地扩大耕地面积,古代的农人在长年的耕作劳动中,总结发展出了多种垦田的技术。如与水争地的围田,以及与山争地的梯田等。

围田

围田,是开垦低洼土地,尤其是河滩地的一种方式。南宋时期,围田技术发展到了高峰。其具体做法是,在低洼地、沼泽地、陂塘、湖泊、河道边滩地上,用修筑堤岸的办法,将地围起来,开辟为农田。堤内为田,堤外为水。

我国古代的农业肥料,来源十分广泛。根据来源不同,传统的肥料可以分为大粪、牲畜粪、绿肥、渣粪、骨蛤粪、皮毛粪、生活废弃物粪、泥粪、矿物肥料等。其中既有有机肥,又有无机肥。在施肥时,要考虑“时宜”“地宜”“物宜”。就是说,在不同的季节要施用不同的肥料;要根据不同的土壤性质施用不同的肥料;要根据不同的作物施用不同的肥料。

农具是农业生产不可缺少的生产工具,农具的改进和发明是农人很关心的问题。耒耜、犁、耧车、翻车等,是历代农业生产中都要用到的重要工具。

传说,神农发明的“耒”,原本是一个削成尖头的木棒,用来破土、打穴、播种等。后来为了提高破土的能力,索性在耒的一端安上一个石制或骨制的“耜冠”,从而发展成了一种新的农具“耜”。

犁是一种由耒耜发展而来的耕地农具。犁的出现使以前由上而下、间断式的破土方式变成了由后向前连续推进的形式,大大提高了耕地的效率,成为了我国最主要的耕地农具。

耧车是古代的一种播种农具,由耧架、耧斗、耧腿等几部分组成。播种时,一头牛拉耧,一人牵牛,一入扶耧,一边走一边摇,种子就自动流出,播入土中。耧后边的木框上悬有一根方形木棒,可以把土耙平,把种子覆盖在土下,从而大大提高了播种效率。

翻车,又叫龙骨水车,是一种用来提水灌溉的农业机械,发明于东汉灵帝年间。翻车主要由木链、水槽、刮板等部件组成。提水时,用人力、畜力或水力带动下边的龙骨板叶沿木槽向上移动,把水刮上岸来,流入农田。

另外,水旱灾害是威胁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灾害,而水利工程则是解决水旱灾害的一项重要措施。旱则灌,涝则排,这样农业生产才会旱涝保收。从大禹治水的神话开始,我们的祖先就在同水旱灾害进行着斗争。秦朝时由蜀地太守李冰主持设计建造的都江堰,代表了我国古代水利建设的最高成就。

开心农谚——口耳相传的农业秘诀

中国农业历史悠久,广大农人在农业生产实践中总结出很多行之有效的经验。不过,农人大多没有文化,因此便形成了一部活在农民口头上的“农书”——农谚。

农谚具有口头语言的特色,既生动活泼,又朴素自然,有血有肉,带有来自乡野的新鲜泥土气息。口语化的农谚没有经过文人的雕琢和修饰,原汁原味,令人感到非常亲切,富于情趣和感染力,从而非常容易理解和接受。

例如,好酒好肉待女婿,好粪好料上秧田。头伏翻地一碗水,二伏翻地半碗水,三伏翻地没有水。种子下地,父母落葬,为人间大事。院里无土难打墙,地里无肥难打粮。早喂猫,晚喂狗,洒米喂鸡,拌糠喂猪。勤,锄头底下出黄金;俭,米缸里面长白银。这些农谚,简直就是农村生活的生动描绘。

有些农谚形式对称,顺口押韵,非常悦耳。如庄稼不问爹和娘,功夫到了多打粮。种田无秘诀,只怕肥料缺。有收无收在于水,多收少收在于肥。又如,晓雾不收,晴天可求;雾收不起,细雨不止。今夜斑斑云,明天晒死人。风吹一大片,雹打一条线。春天孩儿面,一天变三变。早晨起霞,等水烧茶,晚上放霞,旱死青蛙。

有些农谚,短短一两句话,甚至三五个字之内,就蕴涵了丰富的农耕经验和思想内涵。如“秧好一半稻”这句农谚,只有短短五个字,却清楚地说明了壮秧对水稻增产的意义。又如,“米细面,土中提炼”这句农谚,十分简洁地说明了土壤对农作物质量的影响。

朗朗上口的农谚

四月南风大麦黄,采了蚕桑又插秧。日落胭脂红,无雨便是风。日晕风,月晕雨。十雾九晴。修塘积水,粮食到嘴。干锄一遍光,湿锄十通荒。

农谚之所以能够深入人心,同它的语言生动形象是分不开的。例如“鱼鳞天,不雨也风颠”“天空鲤鱼斑,晒谷不用翻”,这两句农谚以“鱼鳞”和“鲤鱼斑”来形容云彩的形状,表现气象的变化,不但描摹逼真,而且形象生动,听起来有声有色,优美动人。又如,“玉米去了头,力气大如牛”,以牛力来比喻玉米去雄杂交的增产潜力,语言贴切鲜明,很有魅力。

古代农人大都没有读书识字的机会,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的传授与交流,只能通过口耳相传,所以要求语言顺口,容易记忆。因此,许多农谚合辙押韵,节奏鲜明,富有音乐性,读起来琅琅上口,念上一两遍就能很自然地记住。例如:庄稼一枝花,全靠肥当家。庄稼不问爹和娘,功夫到了多打粮。种田无秘诀,只怕肥料缺。有收无收在于水,多收少收在于肥。

总之,农谚在几千年中经过人们的口耳相传,成为了农人的“传家之宝”。真可谓,“千句万句,不及农谚一句”。

租地生涯——对剥削的容忍与反抗

古代农人,自然都是以耕种土地为生,不过根据他们拥有土地的情况,可以分为自耕农、佃农、雇农等几类。自耕农,自家拥有田产,可自行耕种,自给自足。佃农,没有或者只有很少的田产,有一部分农具,依靠租种地主的土地为生。雇农,拥有极少或者完全没有土地和生产工具,以出卖劳动力为生。其中,自耕农和佃农是古代中国农民的中坚力量。

租种地主的土地,佃户要自备农具等。租种分为分租和定租两种,分租就是每年的收成由地主与佃户按一定的比例分配。地主为了保证地租收入,往往对佃农监控很严。定租是按租佃土地的面积预先商定地租,“丰年不加,欠年不减”。这样,佃农多打的粮食是自己的,可实际上常因荒年而欠收、欠租,一般旧欠未消,新欠又增。另外,地主与佃农还保留着主仆关系的色彩,地主家修建房屋、婚丧嫁娶、看家护院、打杂时,佃户须无偿帮工。

关于伙种制,地主除出租土地之外,还提供牲畜、种子、肥料、农具等一部分生产资料,因此地主所得的分成比例要高于分租制。如果分租制下是对半分,在伙种制下,地主所得就可能是六成、七成,甚至八成。

黄世仁——恶霸地主的代表

在现代歌剧《白毛女》中,佃农杨白劳租种了恶霸地主黄世仁家的六亩地,年年欠东家的租子,老是还不完;又借了黄家的钱,“驴打滚”高利贷的债也永远还不清,最终在黄世仁的残酷欺压之下含恨自杀。

关于帮工佃种制,地主除出租土地以外,还提供牲畜、种子、肥料、饲料等大部分生产资料,有些还供给佃户本人及其家属口粮和住房,农具一般由佃户自备。双方按事先议定的比例分配,同时要将借用的口粮、种子和饲料归还给地主。这样算下来,地主一般能分到收成的十之**,佃户只能分得十之一二。此外,佃户全家还要承担地主家的各种劳役,包括驾车、运货、饲养牲畜、做饭、洗衣、看孩子以及纺线、织布等。

以往很多文艺作品中,地主通常被描绘成这样一种贪婪、凶残、无耻的丑恶嘴脸,而地主和农民的关系似乎也是水火不相容。事实上,中国传统农村里的地主、富农与贫民、雇农的剥削与被剥削关系都是在一种叔伯、兄弟等亲情关系的外衣下掩盖着。一些老实的农民,甚至对地主租土地给自己种,而对他们心存感激,认识不到自己受剥削的事实。

一般情况下,在一个王朝建立之初,由于百姓已饱受战火,政府常实行均田政策。这一时期,一般是自耕农多于佃农,农村乃至整个社会较为稳定。到了王朝的中后期,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,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,许多自耕农失去了土地,不得不租种地主的土地,从而沦为佃农甚至雇农。在这种情况下,地主与佃农之间的矛盾会加剧,甚至以起义的形式爆发。

农村民俗——纯朴与迷信相互融合

农人在长期的繁衍生息、融合和发展过程中,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风俗习惯。又由于他们占中国人口中的比重很大,因此对中华民族的很多民俗习惯,保存得最完整、最牢靠。

古时候,由于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落后,人们认为通过某种形式的仪式能驱邪避恶。这种信仰一旦形成,就具有强大的惰性,会产生广泛而久远的影响。即使到了科学较为发达的时代,迷信心理仍牢固地以传统风俗、舆论等形式控制着人们的心理、行为。

迷信巧妙地利用农人追求平安顺利的愿望,通过心理暗示等手段,利用其从众的心理,操纵着他们的行为。有时候,某些迷信活动似乎真能治好病,其实这些病都是心病。迷信活动的暗示,能使病人随之产生积极的情绪,从而有利于恢复其正常的生理机能。

尽管迷信现象是人类远古生活的曲折反映,曾有纪念祖先、缅怀历史的意义,但在科技发达的今天,这些活动大都对农民的思维和情感造成了束缚,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生活和身心健康,必将为社会所淘汰。

农人的艺术偏好

由于物质文化生活的单调、枯燥、无聊、贫乏在农民心理上造成了逆反效应,农民在色彩上往往偏好大红大绿等浓艳的色彩,越是贫困的地方越是明显;在构图和形状上,他们喜好四平八稳与左右对称,这实际上体现了农民追求政治安定、生活平稳,顺利渡过难关的意识;在表现内容上,多以传说故事和田园景色为主,反映了农民对丰衣足食的渴望。

农人间的交往,以直接接触为主,因此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,人际关系的开放性很强。村邻乡亲之间互相了解、互相关心、讲信用、重感情,常是一家有事,全村帮忙。红白喜事、建房、抗灾等大事往往在村邻乡亲的鼎力相助下顺利完成。这有利于人际关系和谐,却又不利于形成商品经济观念和竞争意识,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。

婚姻是农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事。婚礼的习俗绝大多数以隆重操办、大肆铺张、渲染浓厚的喜庆色彩为特点。从相亲、订婚到结婚,有各种名目繁多的程序、仪式、礼节和财物馈赠。为了举办婚礼,许多农民将几年甚至一生的积蓄挥霍净尽而丝毫不悔。这种风俗的根源在于传统的父权中心制度和重视家庭的观念,也包含着从众、炫耀和攀比的心理因素。

农闲时节,农人会用各种方式来点缀、美化和丰富生活。剪纸、版画、年画等,则多以农家生活、田园景色和驱邪避恶等为主要题材;服饰和工艺美术更多是就地取材,带有浓厚的地域特点。

本站网站:

温馨提示:方向键左右(← →)前后翻页,上下(↑ ↓)上下滚用, 回车键:返回列表

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